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史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非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家範先生的經典之作,以他執教「中國歷史通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討論範圍覆蓋直到今天為止的全部中國歷史,既勾勒輪廓、闡釋整體,也包含對百年來「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情結」的特殊關注。王家範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呈現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
全書分前編、後編、續編三部分。前編圍繞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和演進脈絡,進行縱橫交錯的專題探討;後編意在回顧和反思「通史」撰寫的百年經歷;續編,收入初版後十年所寫相關文章,如《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等。
目錄
緒言:我對《中國歷史通論》的考慮
前編:通論專題研討
背景:「大歷史」觀念與專題選擇
總起:對中國傳統社會特質的認識
交代:專題的安排
一、部族時代
「部族時代」的提出
部族的出發地:「聚落」
宗族、部族與「方邦」
「卡里斯瑪」型權力崇拜
二、封建時代
學術史追溯:「封建論」
由「天下萬國」到「封邦聯盟」
西周王國:「封邦建國」制
附論:關於「三代」演進的一種文化分析
三、大一統帝國時代
由列國紛爭走向大一統
「大一統」的歷史鏡像
「帝國」時代的內部分期
四、農業產權性質及其演化
[上篇]
辨析產權問題的思路
產權的發生學詮釋
[下篇]
「黔首自實田」辨
自耕農為「國家佃農」辨
權力背景下「土地兼併」辨
五、農業經濟的內環境與外環境
[上篇]
農業起源概說
農業發展進程鳥瞰
[下篇]
小農經濟的歷史合理性
是甚麼阻礙了經濟的變革
餘論
六、特型化的市場與商人階層
[上篇]
帝國體制下商品生產辨析
[下篇]
帝國時代消費形態解析
帝國時代商人的歷史命運
七、政治構造與政治運作
辨識政治體制特徵的方法論策略
「封建」與「郡縣」之辨
剛柔相濟:帝國政治體制運作機制
八、中國現代化艱難性的歷史思考
「問題意識」
辨識理路
歷史探源
餘論
後編:回顧與反思
一、百年史學建設歷程回顧
百年史學主題:重新認識中國
新史學:對科學實證的追求
詮釋:史家與時代的對話
餘話
二、被遺忘的個案:張蔭麟及其《東漢前中國史綱》
為學貴自闢,莫依門戶側
眾竅無竅,天然自成
三、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
走出低谷的歷史抉擇
揭開中國社會變革艱難的奧秘
四、社會歷史認識若干思考
中國歷史有沒有自己的「謎」
對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成為科學
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價值中立」
不能了結的「情結」
續編:後十年思考鱗爪
一、呂思勉:「新史學」向社會史的會通實踐
引子:「燕石」之為寶在識與不識
梁啟超構建新式中國通史理想的實現
「新史學」旨趣的豐富和會通
「思勉人文學術」精神
二、農業、農民與鄉村社會:農耕文明新審視
農業生產力研究
傳統經濟再評價
農民、鄉村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三、解讀歷史的沉重:評弗蘭克《白銀資本》
閱讀心理鏡像
「中心」偏好與「單腳走天下」
中國不需要「皇帝的新衣」
四、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
五、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六、時間、空間與經濟理性——《大學中國史》序論
空間:活躍的歷史大舞台
時間:變遷不在一朝一夕
「經濟理性」:在鳥籠子裏跳舞
增訂本後記
王家範,1938年生,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之學術貢獻獎。
1957年夏秋之交,投考華東師大,從此定居麗娃園。自1962年起執教中國通史。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多有探索。著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叢稿》等,參與合編教材《大學中國史》等,另有《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結構試析》《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初探》《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當代新儒家價值定位》等論文百餘篇。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家範先生的經典之作,以他執教「中國歷史通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討論範圍覆蓋直到今天為止的全部中國歷史,既勾勒輪廓、闡釋整體,也包含對百年來「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情結」的特殊關注。王家範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呈現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
全書分前編、後編、續編三部分。前編圍繞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和演進脈絡,進行縱橫交錯的專題探討;後編意在回顧和反思「通史」撰寫的百年經歷;續編,收入初版後十年所寫相關文章,如《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等。
目錄
緒言:我對《中國歷史通論》的考慮
前編:通論專題研討
背景:「大歷史」觀念與專題選擇
總起:對中國傳統社會特質的認識
交代:專題的安排
一、部族時代
「部族時代」的提出
部族的出發地:「聚落」
宗族、部族與「方邦」
「卡里斯瑪」型權力崇拜
二、封建時代
學術史追溯:「封建論」
由「天下萬國」到「封邦聯盟」
西周王國:「封邦建國」制
附論:關於「三代」演進的一種文化分析
三、大一統帝國時代
由列國紛爭走向大一統
「大一統」的歷史鏡像
「帝國」時代的內部分期
四、農業產權性質及其演化
[上篇]
辨析產權問題的思路
產權的發生學詮釋
[下篇]
「黔首自實田」辨
自耕農為「國家佃農」辨
權力背景下「土地兼併」辨
五、農業經濟的內環境與外環境
[上篇]
農業起源概說
農業發展進程鳥瞰
[下篇]
小農經濟的歷史合理性
是甚麼阻礙了經濟的變革
餘論
六、特型化的市場與商人階層
[上篇]
帝國體制下商品生產辨析
[下篇]
帝國時代消費形態解析
帝國時代商人的歷史命運
七、政治構造與政治運作
辨識政治體制特徵的方法論策略
「封建」與「郡縣」之辨
剛柔相濟:帝國政治體制運作機制
八、中國現代化艱難性的歷史思考
「問題意識」
辨識理路
歷史探源
餘論
後編:回顧與反思
一、百年史學建設歷程回顧
百年史學主題:重新認識中國
新史學:對科學實證的追求
詮釋:史家與時代的對話
餘話
二、被遺忘的個案:張蔭麟及其《東漢前中國史綱》
為學貴自闢,莫依門戶側
眾竅無竅,天然自成
三、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
走出低谷的歷史抉擇
揭開中國社會變革艱難的奧秘
四、社會歷史認識若干思考
中國歷史有沒有自己的「謎」
對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成為科學
社會歷史的認識能否「價值中立」
不能了結的「情結」
續編:後十年思考鱗爪
一、呂思勉:「新史學」向社會史的會通實踐
引子:「燕石」之為寶在識與不識
梁啟超構建新式中國通史理想的實現
「新史學」旨趣的豐富和會通
「思勉人文學術」精神
二、農業、農民與鄉村社會:農耕文明新審視
農業生產力研究
傳統經濟再評價
農民、鄉村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三、解讀歷史的沉重:評弗蘭克《白銀資本》
閱讀心理鏡像
「中心」偏好與「單腳走天下」
中國不需要「皇帝的新衣」
四、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
五、明清易代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六、時間、空間與經濟理性——《大學中國史》序論
空間:活躍的歷史大舞台
時間:變遷不在一朝一夕
「經濟理性」:在鳥籠子裏跳舞
增訂本後記
王家範,1938年生,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之學術貢獻獎。
1957年夏秋之交,投考華東師大,從此定居麗娃園。自1962年起執教中國通史。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多有探索。著有《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叢稿》等,參與合編教材《大學中國史》等,另有《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結構試析》《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初探》《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當代新儒家價值定位》等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