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圖書
辭書及工具書
語言文字
文學
歷史
傳記
社會科學
哲學
學術期刊
宗教
金融與商務
教育
藝術及音樂
心理勵志
流行讀物
教參讀物
生活百科
兒童讀物
科學史
文娛體育
珍賞收藏
中醫學
漫畫
非書
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曉暢的語言和清晰的結構傳遞給學生和讀者,將具體的文物遺產與悠久宏大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更加直觀、鮮活的文明古國形象。
目錄
第三版前言
「清華版」原序
「北大增訂版」前言
第一講 河姆渡骨耜與中國古代農業文明
— 農業文明起源的幾種學說
二 磁山—裴李崗遺址:粟起源於黃河流域
三 石破天驚河姆渡
四 澧縣彭頭山文化稻穀:刷新河姆渡紀錄
五 不能遺忘的原始稻作區:黃淮流域
六 玉蟾岩稻穀:一萬年以前的古栽培稻
七 原始稻作的「邊緣起源說」
第二講 賈湖骨笛與中國古代七聲音階的起源
— 先秦文獻所見的七聲音階
二 音樂史家對七聲音階起源時間的探索
三 周代有七聲音階:曾侯乙編鐘作證
四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概况
五 賈湖骨笛的鑒定
六 賈湖骨笛的年代與分期
七 賈湖骨笛的製作技巧
八 賈湖骨笛的未解之謎
九 上古時代爲何偏愛五聲音階
第三講 上孫家寨舞蹈紋盆與甘青地區的彩陶文化
一 彩陶的製作
二 仰韶彩陶的發現
三 甘青地區的彩陶文化
四 絢麗的甘青地區彩陶
五 中國彩陶文化是否西來?
第四講
一
河姆渡蠶紋杖飾與先秦服飾文化
「治其絲麻,以爲布帛」
二 抽絲剝繭之謎
三 蠶桑發祥在何地
四 黏附在銅銹上的商代絲織品
五 成爲國家行爲的周代蠶桑業
六 東周時期的絲織品
七 先秦時代的服飾文化
第五講 良渚「琮王」與中國史前時代的玉文化
一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玉文化
二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玉
三 古玉王國良渚
四 鬼斧神工的良渚玉器
五 解讀良渚「神徽」
六 含山玉器:史前製玉的又一奇跡
第六講 四羊方尊與長江流域的商代文明
— 長江流域:司馬遷筆下的「荒蠻服地」
二 四羊方尊帶來的疑問
三 盤龍城:長江之濱的商文化
四 吳城遺址:異軍突起的江西商時期青銅文化
五 洋洋大觀的新幹商墓
六 新幹商墓的文化屬性
七 新幹商墓:層出不窮的新課題
八 江西新幹牛頭城遺址
九 寧鄉炭河里西周古城
十 佘城遺址
第七講 婦好墓象牙杯與先秦時期的生態環境
— 婦好墓爲甚麼會有象牙杯?
二 史前時代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三 象與先秦社會生活
四 解讀吉美象尊
五 象逐步南移與消失的原因
第八講 婦好偶方彝與青銅時代的禮樂文化
— 燦爛的中國青銅時代
二 何謂禮樂文化
三 青銅禮器
四 青銅禮器的組合
五 青銅樂器
第九講 曾侯乙墓漆箱蓋天文圖與二十八宿的起源
— 《堯典》所見的上古天文學
二 北極、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 二十八宿起源於何地
四 鐵證如山:曾侯乙墓漆箱蓋星圖
五 濮陽西水坡45 號墓:遠古時代的北斗二宮圖
六 西水坡 45 號墓墓主身份之謎
第十講 曾侯乙墓均鐘與中國古代的律呂
— 三分損益法
二 匪夷所思:曾侯乙編鐘的樂律
三 五弦琴乎?築乎?
四 均鐘!湮沒千年的均鐘!
五 雨台山律管:又一種戰國調音器
第十一講 越王勾踐劍與吳越地區的冶鑄技術
— 文獻中的吳越之劍
二 劍與先秦社會
三 吳王夫差劍,出土知多少
四 地不愛寶,越王劍頻頻面世
五 揭開吳越複合劍的千古之謎
六 吳越之劍的菱形暗格紋技術
七 薄壁同心圓劍首:高妙在何處
八 劍的衰落
第十二講 秦陵銅車馬與先秦時代的造車技術
— 文獻所見的先秦馬車
二 田野考古所見的商周車輛
三 《考工記》記載的造車工藝
四 秦陵銅車馬概說
五 秦陵銅車馬的學術價值
六 秦陵銅車馬的精湛工藝
第十三講 泉州宋船與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
— 文獻所見的原始渡河工具
二 綽墩山出土的渡河浮木
三 我國古代舟船的遺跡
四 中國古船製造的原創性技術
五 泉州宋船的發現
六 泉州宋船的結構與建造技術
第十四講 正統針灸銅人與中國古代的經絡學說
— 針、灸、經絡溯源
二 扁鵲與倉公的針灸醫術
三 《內經》與針灸
四 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中的經絡文獻
五 明代正統針灸銅人
六 針灸是中醫學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第十五講 《周易》《周禮》與故宮、北京城
— 《周易》與《周禮》其書
二 忽必烈:《周禮》建國之制的第一位實行者
三 明清故宮、北京城的陰陽五行格局
四 故宮:禮制與審美情趣統一的典範
「清華版」後記
「北大版」後記
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均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本書以著名學者彭林在清華大學開設同名國家精品課程講稿整理而成。全書內容涉及古代農業、天文、音樂、紡織、器物、營造、醫療等諸多領域,力圖將專業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曉暢的語言和清晰的結構傳遞給學生和讀者,將具體的文物遺產與悠久宏大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更加直觀、鮮活的文明古國形象。
目錄
第三版前言
「清華版」原序
「北大增訂版」前言
第一講 河姆渡骨耜與中國古代農業文明
— 農業文明起源的幾種學說
二 磁山—裴李崗遺址:粟起源於黃河流域
三 石破天驚河姆渡
四 澧縣彭頭山文化稻穀:刷新河姆渡紀錄
五 不能遺忘的原始稻作區:黃淮流域
六 玉蟾岩稻穀:一萬年以前的古栽培稻
七 原始稻作的「邊緣起源說」
第二講 賈湖骨笛與中國古代七聲音階的起源
— 先秦文獻所見的七聲音階
二 音樂史家對七聲音階起源時間的探索
三 周代有七聲音階:曾侯乙編鐘作證
四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概况
五 賈湖骨笛的鑒定
六 賈湖骨笛的年代與分期
七 賈湖骨笛的製作技巧
八 賈湖骨笛的未解之謎
九 上古時代爲何偏愛五聲音階
第三講 上孫家寨舞蹈紋盆與甘青地區的彩陶文化
一 彩陶的製作
二 仰韶彩陶的發現
三 甘青地區的彩陶文化
四 絢麗的甘青地區彩陶
五 中國彩陶文化是否西來?
第四講
一
河姆渡蠶紋杖飾與先秦服飾文化
「治其絲麻,以爲布帛」
二 抽絲剝繭之謎
三 蠶桑發祥在何地
四 黏附在銅銹上的商代絲織品
五 成爲國家行爲的周代蠶桑業
六 東周時期的絲織品
七 先秦時代的服飾文化
第五講 良渚「琮王」與中國史前時代的玉文化
一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玉文化
二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玉
三 古玉王國良渚
四 鬼斧神工的良渚玉器
五 解讀良渚「神徽」
六 含山玉器:史前製玉的又一奇跡
第六講 四羊方尊與長江流域的商代文明
— 長江流域:司馬遷筆下的「荒蠻服地」
二 四羊方尊帶來的疑問
三 盤龍城:長江之濱的商文化
四 吳城遺址:異軍突起的江西商時期青銅文化
五 洋洋大觀的新幹商墓
六 新幹商墓的文化屬性
七 新幹商墓:層出不窮的新課題
八 江西新幹牛頭城遺址
九 寧鄉炭河里西周古城
十 佘城遺址
第七講 婦好墓象牙杯與先秦時期的生態環境
— 婦好墓爲甚麼會有象牙杯?
二 史前時代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三 象與先秦社會生活
四 解讀吉美象尊
五 象逐步南移與消失的原因
第八講 婦好偶方彝與青銅時代的禮樂文化
— 燦爛的中國青銅時代
二 何謂禮樂文化
三 青銅禮器
四 青銅禮器的組合
五 青銅樂器
第九講 曾侯乙墓漆箱蓋天文圖與二十八宿的起源
— 《堯典》所見的上古天文學
二 北極、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 二十八宿起源於何地
四 鐵證如山:曾侯乙墓漆箱蓋星圖
五 濮陽西水坡45 號墓:遠古時代的北斗二宮圖
六 西水坡 45 號墓墓主身份之謎
第十講 曾侯乙墓均鐘與中國古代的律呂
— 三分損益法
二 匪夷所思:曾侯乙編鐘的樂律
三 五弦琴乎?築乎?
四 均鐘!湮沒千年的均鐘!
五 雨台山律管:又一種戰國調音器
第十一講 越王勾踐劍與吳越地區的冶鑄技術
— 文獻中的吳越之劍
二 劍與先秦社會
三 吳王夫差劍,出土知多少
四 地不愛寶,越王劍頻頻面世
五 揭開吳越複合劍的千古之謎
六 吳越之劍的菱形暗格紋技術
七 薄壁同心圓劍首:高妙在何處
八 劍的衰落
第十二講 秦陵銅車馬與先秦時代的造車技術
— 文獻所見的先秦馬車
二 田野考古所見的商周車輛
三 《考工記》記載的造車工藝
四 秦陵銅車馬概說
五 秦陵銅車馬的學術價值
六 秦陵銅車馬的精湛工藝
第十三講 泉州宋船與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
— 文獻所見的原始渡河工具
二 綽墩山出土的渡河浮木
三 我國古代舟船的遺跡
四 中國古船製造的原創性技術
五 泉州宋船的發現
六 泉州宋船的結構與建造技術
第十四講 正統針灸銅人與中國古代的經絡學說
— 針、灸、經絡溯源
二 扁鵲與倉公的針灸醫術
三 《內經》與針灸
四 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中的經絡文獻
五 明代正統針灸銅人
六 針灸是中醫學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第十五講 《周易》《周禮》與故宮、北京城
— 《周易》與《周禮》其書
二 忽必烈:《周禮》建國之制的第一位實行者
三 明清故宮、北京城的陰陽五行格局
四 故宮:禮制與審美情趣統一的典範
「清華版」後記
「北大版」後記
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與「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均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