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該書以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內經》非一人所作,而是集體、多人長期努力的結晶。成編時間大約從春秋戰國至兩漢之間。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但其內容又不僅限於醫學,而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是一部關於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著作。《內經》與諸子之學相互唱和,對諸子學多有吸收,並深受其影響。天人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內經》持天人合一的天人相應觀。天人相應的基本內涵是人由天地之氣所化生,人的生命活動取決於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人也應該主動地去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順應天地自然對養生和治病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書選擇了最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譯釋,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對中醫學有個概要的了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本書為中華「經典隨身讀」系列其中之一,以文白對照的形式,一頁原文對應一頁白話,方便讀者對照閱讀與理解《黃帝內經》這一經典名著,使讀者可以輕鬆閱讀、了解及感受中華經典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