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兩個新年
很小的時候,常常奇怪為甚麼我們會有兩個新年。第一個新年與聖誕假期黏在一塊,送走每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後,迎來了新一年;第二個新年卻沒有特定日期,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 這個新年的年三十晚會吃團年飯和逛花市,原來這個是農曆新年。
我對「新曆新年」沒有甚麼深刻印象,家人亦從不會為此慶祝。除夕夜,仍是在家吃媽媽煮的家常便飯,然後看看電視;八十年代大台會在這晚直播日本的紅白歌唱大賽,或者那些藝員歌星的倒數節目。除此之外,我對迎來新一年並無太大感受。
農曆新年便不同了!在公屋過年,用「非常熱鬧」也不足以形容。進入農曆十二月,媽媽便會開始準備全盒和辦年貨。年二十左右吧,她會開始製作蘿蔔糕。一次,她在家中比例上算是頗大的廚房製作蘿蔔糕時,我因悶極無聊,不斷追問她:「蘿蔔糕熟未啊?整好未啊?」旋即被她責罵:「唔好再問喇!你不斷問啲蘿蔔糕熟未,係會整得唔靚㗎!」雖然我從不知道這是那來的禁忌,但我以後在媽媽蒸糕時也不敢再追問她了。媽媽也會在接近過年時買些劍蘭、菊花等回家養在花瓶中。我從未見過她養水仙,她似乎獨愛劍蘭和菊花。奇怪,在這幾株鮮花的點染下,陋室如被神仙棒揮動過,變得頗有素雅嫻靜之感。
年三十晚,我會與父母逛花市。沙田的花市設於源禾遊樂場,規模雖然不可媲美維園,但各類乾濕貨亦不缺,而且,逛花市最重要的還是感受那熱鬧的佳節氣氛吧。
年初一,通常我們會一早出門,到港島幾位姑母家中拜年。晚上回到家,就是與鄰居「交換利市」的時間。有時是媽媽到鄰居家拍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然後遞上利市,鄰居亦早已準備「回禮」;有時情況倒過來,鄰居到我家拍門,互相恭賀一番,再「交換利市」。最開心的一定是我和哥哥,銀行戶口又有進帳了!
由年初一開始,家中大門不時會被拍,甫開門,便會有陌生人出現,有些是中年大叔,有些是年幼小孩,有些是尋常婦人,他們都會遞上一張寫有「財神」的小字條,有些印刷精美,紙上綴以金邊,但更多是隨意將「財神」二字寫在一張紅紙上,其中一些更是字體歪斜,接到這些「財神」,往往心中暗忖:「寫得太馬虎了吧!」接過財神,我們都會給他們一、兩元。相信不少派財神的人在這農曆新年間賺過盤滿缽滿!
年初二、三左右,下午時分就是舞獅時間。與財神靜靜到步不同,他們的出現定必是「未見其獅,先聞其聲」。在鑼鼓的響聲下,他們會逐家逐戶到訪,我們和鄰居都很歡迎這歡騰的場面,不待他們敲門便已主動開門,獅頭和我們打過招呼後,我們便會乖乖奉上利市一封。各家各戶得到好意頭的祝福,他們又有不錯的收入,皆大歡喜。
印象中的農曆新年總是拜年、拜年再拜年,頗是忙亂,所以我更喜歡親友到我家拜年的時候。看着爸媽與親友閒話家常,談談孩子的成長,說說生活的苦與樂,小時候的我看在眼裏,竟也覺得很動聽。有時,在靜靜的下午,我們在家中無事,便會圍坐在桌子旁,嗑瓜子、嘆嘆茶,看看電視的賀年節目(包括賀年廣告),一天便平靜的過去了。相對於熱鬧的時刻,這種安靜有時更讓人愜意。
這個年代,香港人仍在慶祝兩個新年。不論是新曆或農曆新年,能平安度過一年,再踏進新的一年,都是最教人欣慰的事。
▲本文摘自《我們都這樣在屋邨長大的》
書摘
兩個新年
很小的時候,常常奇怪為甚麼我們會有兩個新年。第一個新年與聖誕假期黏在一塊,送走每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後,迎來了新一年;第二個新年卻沒有特定日期,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 這個新年的年三十晚會吃團年飯和逛花市,原來這個是農曆新年。
我對「新曆新年」沒有甚麼深刻印象,家人亦從不會為此慶祝。除夕夜,仍是在家吃媽媽煮的家常便飯,然後看看電視;八十年代大台會在這晚直播日本的紅白歌唱大賽,或者那些藝員歌星的倒數節目。除此之外,我對迎來新一年並無太大感受。
農曆新年便不同了!在公屋過年,用「非常熱鬧」也不足以形容。進入農曆十二月,媽媽便會開始準備全盒和辦年貨。年二十左右吧,她會開始製作蘿蔔糕。一次,她在家中比例上算是頗大的廚房製作蘿蔔糕時,我因悶極無聊,不斷追問她:「蘿蔔糕熟未啊?整好未啊?」旋即被她責罵:「唔好再問喇!你不斷問啲蘿蔔糕熟未,係會整得唔靚㗎!」雖然我從不知道這是那來的禁忌,但我以後在媽媽蒸糕時也不敢再追問她了。媽媽也會在接近過年時買些劍蘭、菊花等回家養在花瓶中。我從未見過她養水仙,她似乎獨愛劍蘭和菊花。奇怪,在這幾株鮮花的點染下,陋室如被神仙棒揮動過,變得頗有素雅嫻靜之感。
年三十晚,我會與父母逛花市。沙田的花市設於源禾遊樂場,規模雖然不可媲美維園,但各類乾濕貨亦不缺,而且,逛花市最重要的還是感受那熱鬧的佳節氣氛吧。
年初一,通常我們會一早出門,到港島幾位姑母家中拜年。晚上回到家,就是與鄰居「交換利市」的時間。有時是媽媽到鄰居家拍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然後遞上利市,鄰居亦早已準備「回禮」;有時情況倒過來,鄰居到我家拍門,互相恭賀一番,再「交換利市」。最開心的一定是我和哥哥,銀行戶口又有進帳了!
由年初一開始,家中大門不時會被拍,甫開門,便會有陌生人出現,有些是中年大叔,有些是年幼小孩,有些是尋常婦人,他們都會遞上一張寫有「財神」的小字條,有些印刷精美,紙上綴以金邊,但更多是隨意將「財神」二字寫在一張紅紙上,其中一些更是字體歪斜,接到這些「財神」,往往心中暗忖:「寫得太馬虎了吧!」接過財神,我們都會給他們一、兩元。相信不少派財神的人在這農曆新年間賺過盤滿缽滿!
年初二、三左右,下午時分就是舞獅時間。與財神靜靜到步不同,他們的出現定必是「未見其獅,先聞其聲」。在鑼鼓的響聲下,他們會逐家逐戶到訪,我們和鄰居都很歡迎這歡騰的場面,不待他們敲門便已主動開門,獅頭和我們打過招呼後,我們便會乖乖奉上利市一封。各家各戶得到好意頭的祝福,他們又有不錯的收入,皆大歡喜。
印象中的農曆新年總是拜年、拜年再拜年,頗是忙亂,所以我更喜歡親友到我家拜年的時候。看着爸媽與親友閒話家常,談談孩子的成長,說說生活的苦與樂,小時候的我看在眼裏,竟也覺得很動聽。有時,在靜靜的下午,我們在家中無事,便會圍坐在桌子旁,嗑瓜子、嘆嘆茶,看看電視的賀年節目(包括賀年廣告),一天便平靜的過去了。相對於熱鬧的時刻,這種安靜有時更讓人愜意。
這個年代,香港人仍在慶祝兩個新年。不論是新曆或農曆新年,能平安度過一年,再踏進新的一年,都是最教人欣慰的事。
▲本文摘自《我們都這樣在屋邨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