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香港手藝匠人精神
在久遠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太多工具和資源,他們就地取材,使用大自然的物料製作所需的生活用具。住在森林的人使用木頭;住在竹林的人使用竹竿;利用泥土製磚;利用沙粒燒製成玻璃;在石灰與沙子中加入石頭製作砂漿,再製成混凝土;一步一步親手建築起自己的家。他們利用蘆葦製紙;利用籐及各種草類樹皮編成器皿;用泥土製成瓷器;因應不同環境需要製作不同物品,以便利生活。前人們利用這些材料的特性,探索它們的極限,經過不斷嘗試,漸漸地摸索出方法,為後人留下了經驗和知識;這些製作出來的東西,就是工藝品。時代變遷,隨着工藝的技術進步與轉變,所製作的東西已不再只有實際用途,也對美與技法有了更高的追求。
《守藝工匠》系列的作者在二○一二年初次接觸傳統工藝師傅,漸漸着迷和愛上探尋香港傳統工藝,發現師傅們面臨的處境——香港人普遍不認識傳統工藝,即使師傅們手藝精湛,也很少人會欣賞和珍惜這些工藝。老師傅們以往製作傳統工藝只是務求溫飽,而現在這些手工製作也逐漸被機器取代,有些人認為時代轉變,總會有些東西被淘汰,經濟掛帥的社會下,不賺錢的東西就是沒有價值。而年紀老邁的師傅們面對如此困境,依然繼續堅持直到最後一刻……
為何他們會繼續堅持下去?
他們一生都做着如此一門手藝,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經過長年累月鍛煉才能做出精湛技法,店舖背後的故事更是滿載情感和回憶,他們所做的器物已構成香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是歷史,亦是先人們留下的智慧。工匠們傾注自己的一生,專注於製作工藝,就是他們的態度深深打動了作者,也正是這個年代所缺乏的。
而當工藝沒有繼承人,沒有記錄者,我們就遺失了屬於該年代工藝的歷史。工藝的失傳令後人不能從歷史中學習過去的技術,我們依賴機械的便利,忘了啟發創造力的才能,只能看着眼前已簡化的機械式作業。留下來的那些器物,我們無法知曉這些是如何製造,研究者只能嘆息及慢慢摸索,無法突破過去的技術。
在二○一四年,剛好見到報章上的新聞,寫道「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猛烈發現這杯每天都能見到的奶茶,遲遲才有人重視,作者也反思以往的自己和很多香港人一樣,對於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不太關心,於是內心默想:「遲到好過沒到」, 我也想為這個城市做點事,利用自己的能力記錄傳統工藝。
近年興起手作文化,發現不少朋友對傳統工藝是很感興趣的。已知不少人默默推廣傳統工藝,作者也希望藉着此書能拋磚引玉,盡一點微力,期許會有更多人懂得珍惜、欣賞、明白手藝工匠的價值和精神,從而有不同方式去推廣、保留、傳承傳統工藝。
《守藝工匠II——香港手藝匠人精神》,除了記錄店舖和傳統工藝, 也特別寫更多師傅們的想法,老師傅們對自己所做的工藝的看法、對未來的想法、有沒有任何期望;另外可以見到比較年輕的師傅繼承了店舖,以及他們經營的理念。尤其是訪問繡花鞋師傅Miru時,聽到她如何為先達商店注入生氣,重塑品牌,改變傳統工藝的想法,也令我有啟發良多。
撰寫《守藝工匠》由搜集資料開始,到訪問、寫文、插畫都是獨力完成,其中遇到不少困難,除了傳統工藝,有不少老店舖倒閉。經過這次出版的重重難關, 也真令人耗盡心思,之後也不知會否有餘力繼續寫書。在此感謝非凡出版、編輯Carman、各位師傅的幫助和體諒,順利完成第二本著作。
▲本文節選自《守藝工匠II——香港手藝匠人精神》
書摘
香港手藝匠人精神
在久遠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太多工具和資源,他們就地取材,使用大自然的物料製作所需的生活用具。住在森林的人使用木頭;住在竹林的人使用竹竿;利用泥土製磚;利用沙粒燒製成玻璃;在石灰與沙子中加入石頭製作砂漿,再製成混凝土;一步一步親手建築起自己的家。他們利用蘆葦製紙;利用籐及各種草類樹皮編成器皿;用泥土製成瓷器;因應不同環境需要製作不同物品,以便利生活。前人們利用這些材料的特性,探索它們的極限,經過不斷嘗試,漸漸地摸索出方法,為後人留下了經驗和知識;這些製作出來的東西,就是工藝品。時代變遷,隨着工藝的技術進步與轉變,所製作的東西已不再只有實際用途,也對美與技法有了更高的追求。
《守藝工匠》系列的作者在二○一二年初次接觸傳統工藝師傅,漸漸着迷和愛上探尋香港傳統工藝,發現師傅們面臨的處境——香港人普遍不認識傳統工藝,即使師傅們手藝精湛,也很少人會欣賞和珍惜這些工藝。老師傅們以往製作傳統工藝只是務求溫飽,而現在這些手工製作也逐漸被機器取代,有些人認為時代轉變,總會有些東西被淘汰,經濟掛帥的社會下,不賺錢的東西就是沒有價值。而年紀老邁的師傅們面對如此困境,依然繼續堅持直到最後一刻……
為何他們會繼續堅持下去?
他們一生都做着如此一門手藝,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經過長年累月鍛煉才能做出精湛技法,店舖背後的故事更是滿載情感和回憶,他們所做的器物已構成香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是歷史,亦是先人們留下的智慧。工匠們傾注自己的一生,專注於製作工藝,就是他們的態度深深打動了作者,也正是這個年代所缺乏的。
而當工藝沒有繼承人,沒有記錄者,我們就遺失了屬於該年代工藝的歷史。工藝的失傳令後人不能從歷史中學習過去的技術,我們依賴機械的便利,忘了啟發創造力的才能,只能看着眼前已簡化的機械式作業。留下來的那些器物,我們無法知曉這些是如何製造,研究者只能嘆息及慢慢摸索,無法突破過去的技術。
在二○一四年,剛好見到報章上的新聞,寫道「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猛烈發現這杯每天都能見到的奶茶,遲遲才有人重視,作者也反思以往的自己和很多香港人一樣,對於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不太關心,於是內心默想:「遲到好過沒到」, 我也想為這個城市做點事,利用自己的能力記錄傳統工藝。
近年興起手作文化,發現不少朋友對傳統工藝是很感興趣的。已知不少人默默推廣傳統工藝,作者也希望藉着此書能拋磚引玉,盡一點微力,期許會有更多人懂得珍惜、欣賞、明白手藝工匠的價值和精神,從而有不同方式去推廣、保留、傳承傳統工藝。
《守藝工匠II——香港手藝匠人精神》,除了記錄店舖和傳統工藝, 也特別寫更多師傅們的想法,老師傅們對自己所做的工藝的看法、對未來的想法、有沒有任何期望;另外可以見到比較年輕的師傅繼承了店舖,以及他們經營的理念。尤其是訪問繡花鞋師傅Miru時,聽到她如何為先達商店注入生氣,重塑品牌,改變傳統工藝的想法,也令我有啟發良多。
撰寫《守藝工匠》由搜集資料開始,到訪問、寫文、插畫都是獨力完成,其中遇到不少困難,除了傳統工藝,有不少老店舖倒閉。經過這次出版的重重難關, 也真令人耗盡心思,之後也不知會否有餘力繼續寫書。在此感謝非凡出版、編輯Carman、各位師傅的幫助和體諒,順利完成第二本著作。
▲本文節選自《守藝工匠II——香港手藝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