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今天我們怎樣讓孩子「如數家珍」?
從接觸到甯強教授《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一書,到最後確定策劃選題,吸引並打動我的其實是作者的前言。讀完這篇數千字的前言,便能夠明白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以及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甚麼,從而產生敬佩與期待。
現在的少年兒童,或者更上一輩,他們八零後、九零後的父母親小時候,在視藝課上學畫圖學手工,在課餘時間學習書畫與參觀博物館,已經不是甚麼稀奇事。我小時候也短暫地學過中國畫,如何畫勝瓜、葡萄、竹子,高山與枯樹,小雞與小貓,興趣班都有標準的程序,即便是新手,依葫蘆畫瓢幾小時也能有模有樣。但為甚麼這麼畫好看,為甚麼中國畫如此描繪物體,學生參考的名家大作背後呈現作者何種意趣,就無人說明了。及至更年長些,我在內地各大博物館,香港眾多博物館與文化機構,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觀賞中國藝術作品,所記住的是眾多藝術品的「形」,說明文字與歷史背景的「知」,至於藝術美學與傳統文化的更深奧之「意」,恐怕要如劉姥姥所見所言“只見五彩炫耀,各有奇妙”“滿屋裏的東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甚麼”。這實在是甯強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中國目前針對中小學生的美術教育專注於技術層面培訓,缺乏對審美經驗的積累和審美習慣的培養,更難令少年兒童理解審美對象,了解中華民族藝術傳統經典精華,培育傳統文化根柢的問題,不能不說是美育方面的一種缺憾。
既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本書的出現,其目的就在於從少年兒童能夠理解與發揮想像的程度和視角出發,講述中國藝術的來龍去脈。我們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如數家珍」,意思是一個人能夠熟悉清楚地講述某件事,好像清點家裏有的寶物那樣。給孩子講述中國藝術史,既是讓他們熟悉、鑒賞和內化中國藝術,亦是將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家庭」中保存的珍寶,一件件呈現給他們的過程,可以說,這本書無論從字面意義上還是成語的實際含義上,都與「如數家珍」非常契合。
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特點之一,是它內容的全面與多樣。正文每一講選取的藝術品,按照歷史時期共分為八個板塊,時間從原始時期跨越數千年直至20世紀。論藝術品的種類,則包括了繪畫、書法、雕塑等各種門類。當中有秦始皇兵馬俑、后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編鐘、《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韓熙載夜宴圖》等教科書與坊間歷史人文讀物中頻頻露面的老朋友,也有相對少年兒童讀者來說,比較少接觸到的製鹽畫像磚、敦煌莫高窟藻井與壁畫造像、明代永樂宮壁畫、《點石齋畫報》,以及體現戰爭年代國民抗日救亡熱情的木刻版畫。有故友亦有新知,小讀者讀來就不會失去新鮮感,也不會因為太過陌生而卻步。
本書的特點之二,在於敍述的切入角度。甯強教授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藝術史家,這樣一位學養豐厚的專業學者,給中小學生講看起來陽春白雪的藝術,孩子們可以聽得懂嗎?會感興趣嗎?從前言中我們可以得知,作者為了給孩子講好中國藝術史,帶著一批中小學生遊學敦煌,講述壁畫造像中蘊含的古人的生命哲學,古人在創作過程中想像力如何奔逸,表現手法如何浪漫,昔日的藝術如何照進人們現今的生活……無論是這次遊學的反饋,後來衍生出的有聲節目,到這本書的出現,都證明了甯強教授的嘗試是成功的。本書每一講並非像讀博物館展示標籤般介紹某件藝術品的基本信息,而是在標題提出一個與藝術相關的問題或這件藝術品抓人眼球的特點,吸引小讀者的注意,引發他們好奇地讀下去。每一講的語言亦非常平實口語化,描述雕塑的外形像在描述一位身邊的熟人,敍述書畫誕生的來龍去脈像在講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帶給讀者生活與創作上的啟發。講藝術史,難免會遇到一些歷史名詞或藝術上的術語,甯強教授也用最簡明易懂的方式一一為讀者解釋,文末還留下知識小卡片,供讀者重溫知識點,懂得更多,自然就想要了解更多。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且不說出遊有多麼不方便,僅看此城此地,被疾病改變了日常生活的人們,無疑在身心上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在鮮少出門的時節,接觸藝術,尤其是與我們的文化基因更貼近的中國藝術,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現在的藝術創作者們產生人生經歷的共鳴,亦可以從美當中汲取生活的能量。著名美術史家巫鴻先生有這樣的一段話,我認為是當下閱讀《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精選版)》一書的最好理由,也可以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
「越是在不確定性的環境和年代,人們越容易產生焦慮、不安。但是應當看到的是,畢竟我們在向前發展,現在人類是互通的,雖然國與國之間也許在政治和經濟上存在分歧,但藝術上的交流在繼續……特別是美術、音樂、舞蹈、建築,它們不受語言的束縛,把人們聯結起來更直接,交流起來更便利,它讓我們超越國族、地域界限。藝術在這個時代起的作用,遠不止是慰藉,它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單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代表了人類共同的、共用的文明。」
《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精選版)》
作者: 甯強
出版商: 中華教育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14日
ISBN: 9789888760145
編輯手記
今天我們怎樣讓孩子「如數家珍」?
從接觸到甯強教授《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一書,到最後確定策劃選題,吸引並打動我的其實是作者的前言。讀完這篇數千字的前言,便能夠明白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以及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甚麼,從而產生敬佩與期待。
現在的少年兒童,或者更上一輩,他們八零後、九零後的父母親小時候,在視藝課上學畫圖學手工,在課餘時間學習書畫與參觀博物館,已經不是甚麼稀奇事。我小時候也短暫地學過中國畫,如何畫勝瓜、葡萄、竹子,高山與枯樹,小雞與小貓,興趣班都有標準的程序,即便是新手,依葫蘆畫瓢幾小時也能有模有樣。但為甚麼這麼畫好看,為甚麼中國畫如此描繪物體,學生參考的名家大作背後呈現作者何種意趣,就無人說明了。及至更年長些,我在內地各大博物館,香港眾多博物館與文化機構,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觀賞中國藝術作品,所記住的是眾多藝術品的「形」,說明文字與歷史背景的「知」,至於藝術美學與傳統文化的更深奧之「意」,恐怕要如劉姥姥所見所言“只見五彩炫耀,各有奇妙”“滿屋裏的東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甚麼”。這實在是甯強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中國目前針對中小學生的美術教育專注於技術層面培訓,缺乏對審美經驗的積累和審美習慣的培養,更難令少年兒童理解審美對象,了解中華民族藝術傳統經典精華,培育傳統文化根柢的問題,不能不說是美育方面的一種缺憾。
既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本書的出現,其目的就在於從少年兒童能夠理解與發揮想像的程度和視角出發,講述中國藝術的來龍去脈。我們知道有一個成語叫「如數家珍」,意思是一個人能夠熟悉清楚地講述某件事,好像清點家裏有的寶物那樣。給孩子講述中國藝術史,既是讓他們熟悉、鑒賞和內化中國藝術,亦是將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家庭」中保存的珍寶,一件件呈現給他們的過程,可以說,這本書無論從字面意義上還是成語的實際含義上,都與「如數家珍」非常契合。
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特點之一,是它內容的全面與多樣。正文每一講選取的藝術品,按照歷史時期共分為八個板塊,時間從原始時期跨越數千年直至20世紀。論藝術品的種類,則包括了繪畫、書法、雕塑等各種門類。當中有秦始皇兵馬俑、后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編鐘、《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韓熙載夜宴圖》等教科書與坊間歷史人文讀物中頻頻露面的老朋友,也有相對少年兒童讀者來說,比較少接觸到的製鹽畫像磚、敦煌莫高窟藻井與壁畫造像、明代永樂宮壁畫、《點石齋畫報》,以及體現戰爭年代國民抗日救亡熱情的木刻版畫。有故友亦有新知,小讀者讀來就不會失去新鮮感,也不會因為太過陌生而卻步。
本書的特點之二,在於敍述的切入角度。甯強教授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藝術史家,這樣一位學養豐厚的專業學者,給中小學生講看起來陽春白雪的藝術,孩子們可以聽得懂嗎?會感興趣嗎?從前言中我們可以得知,作者為了給孩子講好中國藝術史,帶著一批中小學生遊學敦煌,講述壁畫造像中蘊含的古人的生命哲學,古人在創作過程中想像力如何奔逸,表現手法如何浪漫,昔日的藝術如何照進人們現今的生活……無論是這次遊學的反饋,後來衍生出的有聲節目,到這本書的出現,都證明了甯強教授的嘗試是成功的。本書每一講並非像讀博物館展示標籤般介紹某件藝術品的基本信息,而是在標題提出一個與藝術相關的問題或這件藝術品抓人眼球的特點,吸引小讀者的注意,引發他們好奇地讀下去。每一講的語言亦非常平實口語化,描述雕塑的外形像在描述一位身邊的熟人,敍述書畫誕生的來龍去脈像在講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帶給讀者生活與創作上的啟發。講藝術史,難免會遇到一些歷史名詞或藝術上的術語,甯強教授也用最簡明易懂的方式一一為讀者解釋,文末還留下知識小卡片,供讀者重溫知識點,懂得更多,自然就想要了解更多。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且不說出遊有多麼不方便,僅看此城此地,被疾病改變了日常生活的人們,無疑在身心上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在鮮少出門的時節,接觸藝術,尤其是與我們的文化基因更貼近的中國藝術,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現在的藝術創作者們產生人生經歷的共鳴,亦可以從美當中汲取生活的能量。著名美術史家巫鴻先生有這樣的一段話,我認為是當下閱讀《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精選版)》一書的最好理由,也可以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
「越是在不確定性的環境和年代,人們越容易產生焦慮、不安。但是應當看到的是,畢竟我們在向前發展,現在人類是互通的,雖然國與國之間也許在政治和經濟上存在分歧,但藝術上的交流在繼續……特別是美術、音樂、舞蹈、建築,它們不受語言的束縛,把人們聯結起來更直接,交流起來更便利,它讓我們超越國族、地域界限。藝術在這個時代起的作用,遠不止是慰藉,它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單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代表了人類共同的、共用的文明。」
《講給孩子的中國藝術史(精選版)》
作者: 甯強
出版商: 中華教育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14日
ISBN: 978988876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