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欄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
現代人因為科技及醫療進步而得以延壽,雖然還不至於可以長生不老,但平均壽命都超過八十歲,這都是因為知識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我們一生中花了最少四分之一的光陰來求學,學習知識,我們都最少在學校度過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大家都手不離課本,也逃不了課本如影子一樣隨着我們一起生活,一起經歷學校的時光。
試想想,大家過去是否也曾在課本上的某一科目、某一頁紙上留下過滴滴的淚痕?又或者在課本上沾上因小意外而流的血,又或者在課堂上偷吃零食,令課本無奈地被沾滿油跡和食物色素,又或是在某一頁貼過只有自己才會沾沾自喜的貼紙、在課堂吃糖果後把糖衣包裝紙急急忙忙藏於某一頁課本裏,也許還有在課本上塗鴉等等……這些回憶都有課本跟大家見證和記錄下來。
又如年幼無知時的豆芽夢或年少時的暗戀和初戀,這些肉眼看不見的人生痕跡,不是也有課本一起經歷嗎?當然課本未必直接參與其中,但都是默默的支持着,不發一言的做一個最好的聆聽者。
求學時期,這些人生中看似最不自主的時光,都有課本陪伴在旁,沒有任何一句怨言,只是靜靜地、默默無聲地陪着大家度過一分一秒的課堂。然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一次的畢業典禮,也意味着那一個階段曾經使用過的的課本,已到了即將被我們遺忘或拋棄的時候了!
現在回想起來,課本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有一點我十分認同,就是課本內裏的知識,其實沒有多大價值,但是我們為何仍然要通過課本去學習知識呢?
課本的出現和普及知識的功能,就是要讓更多人能接受教育,吸取知識以及前人留下的豐富經驗和智慧,但將來會不會有一天不再需要課本呢?
課本到底擔當一個怎樣的功能?
課本到底是怎樣出現?
誰人設計課本內的內容?
課本在出版之後相隔多少年才會修訂一次呢?
設計課本的設計師到底用一個怎樣的角度和感受去理解使用課本的小朋友呢?
為何課本不可以有趣一點呢?
地球上哪一個國家的課本最美麗呢?
沒錯,是「最美麗」的。我相信很少人想過課本可以是一件美麗的東西。
在當下哪個國家的課本最能吸引人去閱讀?
以上所有感受和提問,在求學時期,我們大多沒有擺在心裏,因為過去的教育,好像只會教我們背誦,就算連數學科都是這樣教育的。直至離開學校生活後,人生正式踏入社會,便會發現過往所接受的知識,好像很大部分都不會或不能應用在工作上,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然而,課本的設計,不單單是有文字內容,也包含着每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人民質素,簡單來說就是包含着過去及未來的世界觀和創造力。課本是人生最初階段中一個基本的執行工具,也是傳承知識的重要橋樑。我們將來要做一個怎樣的人,課本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有明確規範授予我們,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我們的人生都是首先從課本中獲取知識,能明白多少、運用多少,能化作個人的知識便有多少,每個人都不會因為從相同的課本吸取相同的知識,變成一式一樣的人。因此,以我理解,知識本身沒有價值,我們得從課本裏的知識去創造獨特的個人價值。所以真真正正的思考,是在離開學校時才正式開始,因為畢業後踏入社會工作,才是開始自由選擇人生目的地的起點。
踏入社會後,知識會換了另一種形態呈現,繼續指引我們向着人生的目的地前進,但有時候,這個階段的知識也會給予我們一些陷阱,不像課本那樣忠實的如實呈現。我們要開始對知識作出不一樣的對待,要開始尋根、究柢、思考,甚至大膽假設,細心求證。以前也是全憑古人對地球的形狀是方塊的學說有所好奇,最終才讓後人知道地球原來是輕微地呈橢圓形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抱着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戒條,抱着懷疑的態度來閱讀課本啊!
每個人一生必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地,但途中也有機會或其他因素使我們途經其他地方。這裏所指的地方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旅遊地點,而是人生的目標,又或最終大家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由開始起程到終點都不會有人給予任何指引,就像一場大冒險的探索歷程,每一步都是個人的選擇。不管是對是錯,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一些錯誤而令自己身陷險境,或致提早結束,這都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知識。正因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都不一樣,大家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大家的目的地都不一樣。「選擇」這種能力,就建基於每個人自年幼到成長的整個求學階段,以及在踏足社會後,是否仍能保持終身學習,且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之中,大家能在知識中理解到甚麼,轉化成不一樣的個人見解又有多少。
知識這東西在千禧年之前,大多是藉由課本,由執教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我們,所以課本內千篇一律的內容本是一體,但經過不同的老師傳授,當中會起了不同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不同的老師都會從中產生一些個人見解,並將之傳授給我們,可見知識是在不斷變化,而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知識也會跟着演變。無論知識如何改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教育,有教育活動的地方還是會需要課本。我要強調是課本,因為就算在當下電腦普及的年代,都是不能沒有課本的。不過,世上有些事情不能用課本去傳承,例如民族精神、愛國精神,這在日本十分成功,這點在之後的章節再談。
好課本確是得來不易,兒童能接受教育也不是必然,今天地球上仍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有驚人的數字顯示,大量適齡學童得不到我們唾手可得的教育機會,這些適齡兒童因種種因素未能入學學習知識:因為戰爭、因為貧窮、因為宗教種族、因為性別不平等,他們失去了學習知識的機會,這意味着當下在地球上生存的兒童並沒有得到平等的待遇,也代表知識未能遍達整個地球,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知識和改善這狀況。
這正正是知識給予我們的再創造力。不論任何年代,任何社會背景,這也是課本堅守的價值。接下來,大家可以由清末民初開始,到台灣日佔時期、香港日佔時期,再回到香港英治時期至回歸前,看看我們能從課本上看到甚麼。重新認識課本的功能或背後的故事,從中或者會有新的啟發⋯⋯ 我們就由這本《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開始思考的旅程。大家不用穿上校服,沒有班房,沒有上課或下課鐘聲的束縛,可以邊看邊喝暖暖的熱飲和吃着有機蔬果沙律,更加無須考試,懷着輕鬆愉悅的心境,清空腦袋子重新上一課好玩的課本物語堂吧!
作家專欄
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
現代人因為科技及醫療進步而得以延壽,雖然還不至於可以長生不老,但平均壽命都超過八十歲,這都是因為知識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我們一生中花了最少四分之一的光陰來求學,學習知識,我們都最少在學校度過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大家都手不離課本,也逃不了課本如影子一樣隨着我們一起生活,一起經歷學校的時光。
試想想,大家過去是否也曾在課本上的某一科目、某一頁紙上留下過滴滴的淚痕?又或者在課本上沾上因小意外而流的血,又或者在課堂上偷吃零食,令課本無奈地被沾滿油跡和食物色素,又或是在某一頁貼過只有自己才會沾沾自喜的貼紙、在課堂吃糖果後把糖衣包裝紙急急忙忙藏於某一頁課本裏,也許還有在課本上塗鴉等等……這些回憶都有課本跟大家見證和記錄下來。
又如年幼無知時的豆芽夢或年少時的暗戀和初戀,這些肉眼看不見的人生痕跡,不是也有課本一起經歷嗎?當然課本未必直接參與其中,但都是默默的支持着,不發一言的做一個最好的聆聽者。
求學時期,這些人生中看似最不自主的時光,都有課本陪伴在旁,沒有任何一句怨言,只是靜靜地、默默無聲地陪着大家度過一分一秒的課堂。然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一次的畢業典禮,也意味着那一個階段曾經使用過的的課本,已到了即將被我們遺忘或拋棄的時候了!
現在回想起來,課本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有一點我十分認同,就是課本內裏的知識,其實沒有多大價值,但是我們為何仍然要通過課本去學習知識呢?
課本的出現和普及知識的功能,就是要讓更多人能接受教育,吸取知識以及前人留下的豐富經驗和智慧,但將來會不會有一天不再需要課本呢?
課本到底擔當一個怎樣的功能?
課本到底是怎樣出現?
誰人設計課本內的內容?
課本在出版之後相隔多少年才會修訂一次呢?
設計課本的設計師到底用一個怎樣的角度和感受去理解使用課本的小朋友呢?
為何課本不可以有趣一點呢?
地球上哪一個國家的課本最美麗呢?
沒錯,是「最美麗」的。我相信很少人想過課本可以是一件美麗的東西。
在當下哪個國家的課本最能吸引人去閱讀?
以上所有感受和提問,在求學時期,我們大多沒有擺在心裏,因為過去的教育,好像只會教我們背誦,就算連數學科都是這樣教育的。直至離開學校生活後,人生正式踏入社會,便會發現過往所接受的知識,好像很大部分都不會或不能應用在工作上,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然而,課本的設計,不單單是有文字內容,也包含着每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人民質素,簡單來說就是包含着過去及未來的世界觀和創造力。課本是人生最初階段中一個基本的執行工具,也是傳承知識的重要橋樑。我們將來要做一個怎樣的人,課本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有明確規範授予我們,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我們的人生都是首先從課本中獲取知識,能明白多少、運用多少,能化作個人的知識便有多少,每個人都不會因為從相同的課本吸取相同的知識,變成一式一樣的人。因此,以我理解,知識本身沒有價值,我們得從課本裏的知識去創造獨特的個人價值。所以真真正正的思考,是在離開學校時才正式開始,因為畢業後踏入社會工作,才是開始自由選擇人生目的地的起點。
踏入社會後,知識會換了另一種形態呈現,繼續指引我們向着人生的目的地前進,但有時候,這個階段的知識也會給予我們一些陷阱,不像課本那樣忠實的如實呈現。我們要開始對知識作出不一樣的對待,要開始尋根、究柢、思考,甚至大膽假設,細心求證。以前也是全憑古人對地球的形狀是方塊的學說有所好奇,最終才讓後人知道地球原來是輕微地呈橢圓形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抱着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戒條,抱着懷疑的態度來閱讀課本啊!
每個人一生必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地,但途中也有機會或其他因素使我們途經其他地方。這裏所指的地方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旅遊地點,而是人生的目標,又或最終大家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由開始起程到終點都不會有人給予任何指引,就像一場大冒險的探索歷程,每一步都是個人的選擇。不管是對是錯,甚至有時候會因為一些錯誤而令自己身陷險境,或致提早結束,這都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知識。正因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都不一樣,大家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大家的目的地都不一樣。「選擇」這種能力,就建基於每個人自年幼到成長的整個求學階段,以及在踏足社會後,是否仍能保持終身學習,且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之中,大家能在知識中理解到甚麼,轉化成不一樣的個人見解又有多少。
知識這東西在千禧年之前,大多是藉由課本,由執教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我們,所以課本內千篇一律的內容本是一體,但經過不同的老師傳授,當中會起了不同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不同的老師都會從中產生一些個人見解,並將之傳授給我們,可見知識是在不斷變化,而且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知識也會跟着演變。無論知識如何改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教育,有教育活動的地方還是會需要課本。我要強調是課本,因為就算在當下電腦普及的年代,都是不能沒有課本的。不過,世上有些事情不能用課本去傳承,例如民族精神、愛國精神,這在日本十分成功,這點在之後的章節再談。
好課本確是得來不易,兒童能接受教育也不是必然,今天地球上仍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有驚人的數字顯示,大量適齡學童得不到我們唾手可得的教育機會,這些適齡兒童因種種因素未能入學學習知識:因為戰爭、因為貧窮、因為宗教種族、因為性別不平等,他們失去了學習知識的機會,這意味着當下在地球上生存的兒童並沒有得到平等的待遇,也代表知識未能遍達整個地球,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知識和改善這狀況。
這正正是知識給予我們的再創造力。不論任何年代,任何社會背景,這也是課本堅守的價值。接下來,大家可以由清末民初開始,到台灣日佔時期、香港日佔時期,再回到香港英治時期至回歸前,看看我們能從課本上看到甚麼。重新認識課本的功能或背後的故事,從中或者會有新的啟發⋯⋯ 我們就由這本《課本物語:穿梭百年時空的課堂》開始思考的旅程。大家不用穿上校服,沒有班房,沒有上課或下課鐘聲的束縛,可以邊看邊喝暖暖的熱飲和吃着有機蔬果沙律,更加無須考試,懷着輕鬆愉悅的心境,清空腦袋子重新上一課好玩的課本物語堂吧!